鶴發閬中——文化后院的山林隱士:首選博弈娛樂城推薦

時間:2023-10-20 15:12:25 作者:首選博弈娛樂城推薦 熱度:首選博弈娛樂城推薦
首選博弈娛樂城推薦描述::鄧鴻雁   公元前330年的一天,一大隊兵車戰馬簇擁著一位國君來到了一處景如畫的城池。這座城池北面背靠青山,其余三面呈弧形被明澈的江水包圍著,江水的另一面是從江水中拔地而起的延綿起伏的山峰,如同一道翠綠的屏障隔江護衛著這座城池。正值夕陽西下,正是“落霞孤鶩伴秋水,蕭木古城添凄涼”。夕陽也照在這隊浩浩蕩蕩的車馬身上,照在飛舞的旗幡上,旗幡上都寫著一個“巴”字。原來,這隊人馬是巴國國君的王室及其衛隊在遷都。遷都隊伍個個愁容滿面,為首的巴國君更是面沉似水。江邊碼頭,被人扶下龍舟的國君,環視了周圍的景色,長長吁了一口氣,“終于找到一個可以暫時休養生息的安身之所!”因為他知道,只要守住北面山頭的險要和沿江渡口,敵人要占領這個地方是很難的。   巴國形成于西周初期,曾經強勝一時,公元前330年,巴國為楚所逼決定把國都從江洲(今重慶渝中區)遷移到了一個遠離楚國且易守難攻的“人間仙境”。這處人間仙境所在地就是當今閬中古城所在地。   巴國與其它諸侯國被秦吞并天下歸于一統之后,閬中在歷朝歷代一直都是軍事文化重鎮,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加之地處于遠離中原紛爭的川東北的崇山峻嶺之中,也成為了歷代名人雅士旅居或歸隱的世外桃源。有古代文人聚集必然會留下文化古跡或遺址,閬中古城我去過不只一次,每次游古跡,無意間觸摸到古人達觀的心跡,心頭的折皺就會被撫慰得平平實實,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文化氣息如同心靈的甘霖雨露。可以說,閬中古城是中國文化后院中值得一讀的鶴發山林隱士。   漢的余音 唐的背影   ——張飛廟 華光樓 滕王閣……   巴國距今已近2400年,雖然當時的宮廷樓閣早已風化成泥沙,但盛行于當時的巴渝舞卻流傳至今,如果運氣好,在閬中古城的文化廣場還親眼目睹過巴渝舞表演,表演者都穿著彩色的衣服,手里拿著繪有周易八卦圖案的腰鼓,或手鼓,抑或扇子做道具,隨著節奏一齊起舞,有時如暴風驟雨,有時又如嫦娥舞袖。川劇和皮影都起源于巴渝舞。   在閬中古城,除了可目睹到2400年前的舞蹈外,撲面而來的是三國的文化氣息。酒坊茶樓、玩具器皿、特色小吃等無不留有張飛的影子,酒店茶樓干也多在門口插上“張”或“蜀”字杏黃旗。有真人扮演的張飛供人留影,時不時,還有“張飛”騎著高頭大馬領著三國衛隊巡街。   原來,張飛與閬中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公元214年,劉備平定益州后,派張飛為巴西太守,領軍駐守閬中。張飛在駐守閬中期間為閬中百姓做出過不少貢獻,深受閬中百姓愛戴。張飛除了《三國演義》描寫的忠勇之外,至今閬中還流傳著張飛教百姓栽桑養蠶、興修水利、秉公辦案故事。可惜的是,關羽被東吳所害之后,張飛令張達和范強三日內為三軍將士制造百盔白甲,讓三軍將士掛孝伐吳。張達范強擔心在規定時間完不成任務被殺頭,二人待張飛睡熟后,潛入張飛帳中,把張飛的頭顱砍下來投奔東吳去了。   張飛遇害后身體被埋葬在閬中,閬中人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就在墓旁修了祠廟塑了張飛塑像以焚香供奉,現在叫桓侯祠。因為張飛死后被追謚為桓侯,故名。唐時叫張侯祠,明代稱雄威廟,清代更名為桓侯祠。現保留為清代建筑群。張飛墓在漢桓侯祠張飛武官像后面,張飛武官神像后有桓侯神道碑與張飛墓相接。   閬中的張飛墓很大,如果一座景觀小山丘,冢上古木參天,四周全用石條砌成,封土堆高8米,東西寬25米,南北長42米。據說:“墓本來沒有這么大,古時候到張飛墓前來焚香的人都會帶一捧土放到墓上,千百年來,土越來越多,故就成了今天看見的墓了。”導游所說是否屬實已經無法證實,但人們仰幕張飛把他當作神明來供奉祭拜倒是事實。在閬中人的心目中,張飛已經是神了,張飛廟民間有叫張爺廟的,有的門神也畫著張飛。   據說曾有盜墓賊想偷盜張飛墓內的文物,但當盜墓賊打開墓道口時,張飛顯靈,忽然天空一個響雷,盜墓賊嚇得抱頭鼠竄。可能當年墓賊剛打開墓門時,正好天上打雷,純屬巧合,或許只是人們編造出來嚇唬盜墓賊的故事,均無從考證,但張飛的墓至今完好無損卻是事實。2005年12月4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利用“物探技術”對張飛墓進行了全方位的物探,發現墓地下面的墓穴有墓門、墓道、左右耳室、墓室等結構,除了墓道口和墓東北角有擾亂點外,一切原貌尚存,完整無損。   信步于閬中古街,嗅著空氣中彌漫著的濃濃三國味,走著走著,一不小心沒準就撞著了華光樓。你這才發覺,你的神思已經從刀光劍影、鼓角錚鳴的三國來到了盛唐。華光樓橫跨大東街南頭,樓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臺基上,樓身通高三十六米,四柱直木,全系木結構,各層裝花窗,十二個飛檐凌空,寶頂摩云。閬中民間有個說法是“閬中有座華光樓,一頭聳直天里頭”。在看慣了鋼筋水泥的現代人眼中,它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古建筑,但是在當年,它可是名符其實的摩天大樓,富麗堂皇。華光樓原名叫南樓,后又改為鎮江樓,因為這座樓多次毀于大火,閬中人為了避火,就用火德星君的名字—華光,把此樓更名為華光樓。說來也巧,取名華光樓之后,還真沒有遭過火災。宋仁宗時知州李獻卿《南樓》詩云:“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底樓側門上有郭沫若題寫的“獨秀三巴”四個金字的橫匾一道,上、下華街和華光樓內外,昔日為閬中鬧市區,金玉麟《夜登華樓》詩寫道:“春城天不夜,人語市如潮。”這是當時一帶繁華景象的真實寫照。   其實華光樓還是嘉陵夕照的最佳欣賞點。如果你是在夕陽西下時登臨此樓,你會看到一道殘陽斜照在江面,江面半紅半綠,山峰古城全被鍍上了一層金色,遠處的江面有野鴨飛起,像是從遠處的云端里飛來,你眼前定會浮現出王勃《滕王閣賦》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   提到《滕王閣賦 》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江西南昌李淵第22子(滕王)李元嬰所建的滕王閣,其實,閬中的華光樓也是李元嬰的杰作之一。據史料記載:李元嬰因從小受盡寵愛,驕縱失度,屢犯憲章。貞觀十三年封為滕王,永徽四年,轉為洪州都督,著手修建了南昌滕王閣。公元679年由壽州剌史調來隆州(今閬中)任刺史。他一到閬中,就以“衙役卑陋”為名,照皇宮的規格在閬中修建宮殿和高樓,稱“閬苑”,曹雪芹筆下的“閬苑仙葩”即來源于此。除此之外,李元嬰還在閬中的玉臺山修建玉臺觀和滕王亭。詩圣杜甫旅居閬中,寫下了詩篇《滕王亭子二首》:“君王臺榭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春日鶯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間……”;南宋大詩人陸游在“滕王閣”奪錦亭寫下了“寺錦軒中醉倚欄,錦屏蒼翠插云端。生平不喜言爭競,付與游人自在看”的詩句。   對于滕王的劣跡,也有人認為他是為了在唐朝血雨腥風的皇權爭奪、親情殺戮中保全自己“韜光養晦”。無論李元嬰是為保全自己使出的“韜晦之計”還是其本身就驕縱失度,但閬中人只感念他為閬中古代城市建設做出過貢獻,為了紀念他,特在玉臺山故址上根據記載復原玉臺觀和滕王亭,稱作“滕王閣”。   出身皇族的李元嬰或許永遠也體會不到寒門子弟為了謀得一官半職的十年寒窗苦讀的艱辛。胡須斑白了才中舉的大有人在,《范進中舉》在當時一點也不夸張。閬中的貢院就是很好的見證。貢院,又稱作“考棚”。是科舉時代士子們應試的考場。閬中貢院位于古城學道街。據《閬中縣志》記載:“順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補行辛卯科鄉試,圍設保寧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寧,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慶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學錦率屬重修……”在文革期間,因為貢院為縣招待所故免于一劫。上世紀末,貢院得以在原建筑中恢復舊貌,并對外開放參觀。人文薈萃的古閬中不但珍藏著至今尚為完整的古代貢院,另外還有狀元洞。狀元洞位于大象山,北宋左諫議大夫、閬中人陳省華為避城市喧囂,將其長子陳堯叟、次子陳堯佐、三子陳堯咨安置在此讀書,后來堯叟、堯咨高中狀元,故名狀元洞。時人傍巖建亭,宋真宗為其題額:紫薇亭,其字至今尚存。洞口上方還刻有“出兄弟狀元宰相處”八個大字,仍耀眼入目。北宋、南宋期間,在狀元洞一側石巖側建有捧硯亭和教子堂。司馬池(司馬光之父)、蘇軾先后在此書有“南巖”和“將相堂”。   科舉制度確實有其蔽端,但是,如果把科舉文化完全等同于歷史糟粕也過于武斷。發軔于隋朝的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像奧林匹克大賽一樣,堅持了一千三百余年,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巨大而久遠。西方學者威廉斯說:“中國古代選拔文武官吏的科舉制度,被東亞鄰邦所仿效,并被西方社會借鑒采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選制”,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與科舉制度一樣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還有風水文化,思辨的閬中人不但能包容科舉文化,而且還大膽地把深埋于歷史垃圾堆里的唐代風水宗師袁天罡和李淳風找出來,還原歷史的真實。一些學者更是稱閬中為風水的“活化石”,讓我們一起再看看閬中還保有哪些化石了的風水。   “化石”了的風水   ——天宮院 中天樓 風水老街……   提到風水,就繞不開袁天罡和李淳風。袁天罡和李淳風是當時著名的天象學家,當時被尊為風水宗師,古代的天象學家往往就是風水大師。袁天罡相術出名,傳說袁天罡曾經給武則天相面,當時武則天尚在襁褓之中,武則天的母親楊氏讓人抱出穿著男裝的二女兒(后來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大驚,說:“此君龍睛鳳頸,貴人之極也!”,又說:“可惜是個男子,若是女子,可為天下主!”這個傳說是否可信已無從考證,但是新舊《唐書》均有記載,袁天罡有許多著名的相面故事,唐太宗也曾經讓他給貞觀重臣看相,所預測后事無不準確。袁天罡是當時最著名的相術大師,這個應該是不爭的事實。袁天罡的成就不只是相面,他是唐初一位天文學家、星相學家、預測家,留有很多既讓人稱奇又令人費解的著作,后人爭相研究、注釋,其中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推背圖》(與李淳風合著)、《袁天罡稱骨歌》等。   李淳風雖然也被尊為風水宗師,但是其實這真的不是他的正業,他其實是一位貨真價實的科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給風定級的人,他編撰的歷法《麟德歷》東傳到日本,他編定和整理了十部算經,是唐代的數學教材,代表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光輝成就,他改良了渾天儀,留下星相學名著《乙巳占》。他的職位太史令。不知道為什么現在人們普遍地只是把他和相術預測聯系起來,也許是他和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圖》太出名了吧。至于這二人與閬中的關系,也得從唐太宗說起。唐太宗貞觀中(約636年),有觀天象的官員告訴太宗,“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氣。” 太宗令火山令袁天罡測步王氣,袁天罡由長安至閬中時,看見“靈山嵯峨,佳氣蔥郁,脈在蟠龍山右鞍,因鑿斷石脈,水流如血,故名鋸山。”高宗永徽5年(公元654年)袁天綱辭官再次來到閬中,并在蟠龍山筑臺觀天象,后沿隆山驛古道入閬中西南的天宮鄉,因見其地理格局廣闊,風水絕勝,有如仙家靈地,遂定居于此。兩年后,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李淳風也辭去了太史令之職,循劍閣石牛古道入閬中,追尋其老師袁天綱察得的“風水寶地”,后亦定居于閬中天宮鄉。袁天罡和李淳風師徒二人在天宮鄉談經論道著書立說。成果頗豐,其中最為世人稱道的是李淳風和袁天罡合著了民間流傳甚廣的經世預言奇書《推背圖》。閬中人還在淳風墓旁邊修了個一個金圣嘆批注的推背圖石碣圖陣,用碑碣的形式介紹了推背圖的預言。這是一部奇書,人們認為,該書曾預言魏忠賢判亂、李自成起義、清兵入關、太平天國革命、日本侵占中國……   據說,當年李淳風和袁天罡各自要為自己選擇一塊墓地,先來到閬中的袁天罡在天宮院所在地,覺得這里是塊風水極佳的地方,就埋了一枚銅錢做記號。后到李淳風也相中了天宮院所在地的風水,便插下一枚金針做記號。后來兩人提起墓地一事,都稱已經選中一塊極佳的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的墓地,結果,發現竟挑中了相同一塊地方,爭執不下的兩人挖出了之前所做的記號,他們驚奇地發現,李淳風的金針剛好插在了袁天罡的銅錢眼中。于是,兩人不約同地說出:“你也怨我也怨不如修座天宮院。”兩位風水大師各自退后五里地,修建了自己的墓地,共同在中央位置修建了一座天宮院,天宮院后來毀于火災。現在的天宮院為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在唐朝天宮院遺址重建。   袁天罡和李淳風與張飛不一樣,張飛是從古至今都被人閬中人供奉崇拜,甚至包括文革時期。而袁天罡和李淳風是近幾年閬中人才從歷史垃圾堆里找出來的。原因是這兩位老先生研究的學說是風水,風水曾一度被認為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詞。不過,近年來人們發現,其實“風水”之意另有內涵。從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開始、到當今北京大學于希賢教授、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等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都極力為風水“翻案”。一些學者們認為:風水實質是古代環境宜居學。而閬中古城也被一些學者看作是研究風水的活化石。王其享教授就指出,“閬中古城的選址及經營發展,典型體現了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規格思想、理論、方法和實踐,其中尤其包括風水理論,積淀了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也富含科學和美學成分。結合閬中的地理格局和山水形勢,引征古代圖騰理論而進行分析詮釋,將不難看到這點。”   閬中古城能成為風水活化石還與唐朝李淵的22子李元嬰有關。前文已經提到,李元嬰以衙役鄙陋為名大興宮殿樓閣,他仿效長安修建的閬中古城建筑因為年代久遠曾多次重修,但是格局都仍然是唐朝時的格局,現在的古城是明清時候重修的。閬中有個說法是“唐朝格局,明清建。”風水起于漢興于唐,李元嬰修閬中古城的時代風水本來就盛行,又加之閬中受袁天罡和李淳風影響,李元嬰大興土木修城池時,自然是要嚴格按照風水的理論來修建。   現存的閬中古城建筑群是物化的風水理論。王其亨在他的研究著作中指出:“閬中古城的建筑布局后倚蟠龍冊,前照錦屏山,正是并本著‘風水穴法’中山向選擇的理論,‘必以近案有情為主’的意象而規劃的。” “以此風水格局,在權衡閬中四面山水而擇定的城市中心,即北大街、西大街、東大街及南對錦屏山的雙柵街的十字交結處,建有‘中天樓’,其意象,正應風水理論‘天心十道’之喻。城內其余街巷,殆皆由中天樓為核心,以十字形大街為主干,迭分東西展開。各街巷取向無論東西、南北,多與遠山朝對,或為蟠龍山,或為傘蓋山,或玉臺山、西山、大象山、塔山等,南向主街則多取錦屏山斷片為底景。一些街道更以其所向取名,強調其風水主題,如蟠龍街、屏江街等。”   任何學說都有其局限性,風水確實含有大量迷信的歷史糟粕在其中,但它確實也為古代城市建筑規劃做出過貢獻。王其享教授研究發現,中國古代沒有現代的城市規劃學說,但從皇帝宮殿到城鎮選址朝向布局規劃乃至平民宅院建筑,即使用現代的學術來衡量,也不缺乏其科學性和合理性,而那時并沒有現代的學術理論,古代建筑所依靠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呢?王教授和他的學生通過對大量的古建筑研究(包括閬中古城)發現,古代勞動人民建筑所依靠的理論正是風水。   閬中不僅保存了風水文化,還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文化。而且自然風光獨特,到處都是一幅潑墨丹青。閬中的美不僅在于悠久的歷史文化,還在于其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悠久的歷史文化所營造出的一種讓折皺的心情得以舒展的氛圍,讓心靈得以放飛的碧藍天空。   詩經里的“雞鳴”   ——錦屏山,大佛寺,西河塘碼頭……   走進閬中古城,沒有汽車聲,連自行車也沒有,街道全是明清時代古香古色的建筑,置身其中,仿佛時光穿梭回到了明清時代。站在古街,向南抬眼望去,一道翠綠的屏障映入眼簾,因“花木錯雜似錦,兩峰連列如屏”,故人們把這道綠色屏風叫做錦屏山。寺廟亭榭的琉璃瓦脊檐金光閃閃,掩映于綠影叢中,不是仙境卻勝似仙境。   錦屏山風光秀麗,歷代都在山上建造樓閣亭榭,現保存有:張憲祠、九曲長廊、呂祖殿、八仙洞、飛仙樓、杜工部祠堂、放翁祠、碑林、賽錦屏、觀星樓、錦屏山造像及石刻、懷飛亭等。如果在夕陽西下時登臨呂祖廟,聽聞綠樹叢中的鳥啼,即使不是詩人,也會產生呂洞賓貼于閬中的“誰家綠樹正啼鳥,何處夕陽斜依樓”美不可言的意境。   《閬中縣志》記載,“上元后一日,錦屏山游人如蟻,謂之游百病。”這種接觸山川之靈氣,陶冶情性并增進建康之舉,亦非盡屬迷信。宜養身心是閬中自古就有的功能。詩圣杜甫有“閬中盛事可斷腸,閬州城南天下稀”,其在閬中留下詩作60余首;宋代陸游有“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臨錦屏”等。此外,還有元稹、房琯、黃庭堅、司馬光、蘇軾、文同、楊慎等都在閬中留下了寶貴的遺跡與不朽詩作,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畫閬中云臺山作記,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嘉陵江山三百里》最重要的取景段為閬中山水。   錦屏山的東側依次為黃花山、塔山。黃花山上建有配襯古城風水的奎星樓,該樓始建于明末清初,名魁星閣。塔山上有高聳入云的白塔,該塔是一座風水塔始建于明代又稱“文筆塔”。   閬中的美不僅在山,更在于水。閬中古城三面環水,清徹透明的嘉陵江順著錦屏山、黃花山、塔山的山勢繞城而過,有詩云“三面江光抱城廓 四面山勢鎖煙霞”,描寫的正是此景。如是在雨霧天登臨白塔山,觀看閬中景致,“煙雨迷蒙鎖春山、云水浮動擁古城”,一幅深得米氏精髓的山水畫將會縹緲在眼前。   如果被凡塵所擾,可到東山園林走走,此處有至今猶存的唐憲宗元年(公元809年)以天然石巖鑿成的10米高的釋迦摩尼佛像,漫步于香煙繚繞中,聽著云水禪心,你的心也將飄蕩成悠悠的白云。也可到伊斯蘭教建筑藝術及其特色磚雕藝術的明珠——巴巴寺走走 。巴巴寺中有林,林中有園,園中有亭榭。如果閑步寺中的竹陰幽徑,你的心情也會綠成竹茵。也可去云臺山,讓神思隨王道陵飛升鳥瞰山中白云。如果還想清靜,不妨到袁天罡李淳風隱居時經常垂釣之處西河塘碼頭,去聽聽村落犬吠桑尖雞鳴,去河邊蒹葭聽鶴鳴,去垂釣清風明月。   我曾在西河塘碼頭住了一夜,那里河水碧沏如玉,岸邊蒹葭蒼綠,久違了的白鷺翩躚期間,水牛的岸邊悠閑地吃草,半夜居然還聽到了似乎只有詩經里才能尋找到的雞鳴。天亮離開時,汽車的鳴笛把這一切驅散,又要起程回到鋼筋混凝土的北京。我這才發覺,蒹葭、白鷺、牧童、雞鳴……已被文明趕進了《詩經》。   感謝閬中為后人留下了“化石”了的風水和《詩經》里的雞鳴。閬中就像是一位鶴發老者,只有經歷歷史滄桑的老者胸懷,才能以冷靜思辨的眼光看待科舉文化風水文化,也只有鶴發氣質的城市才能在千年的滄桑中留下唐時格局明清磚瓦,也才能在逐利的“文明”時代仍保留下清風明月和《詩經》里的蒹葭、雞鳴。(鄧鴻雁)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鶴發閬中——文化后院的山林隱士-首選博弈娛樂城推薦】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