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對于學校是真正的威脅:娛樂城獎金

時間:2023-12-03 03:17:52 作者:娛樂城獎金 熱度:娛樂城獎金
娛樂城獎金描述::原標題:教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這對于學校是真正的威脅 全文長 5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8 分鐘 “ 精彩導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中國擁有最廣泛的一線教師讀者。為什么?關于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我們可以從他的很多觀點中可以讀出今天的中國教育,這可能才是最主要的原因。翻開他的著作,許多話簡直就像在說今天中國的教育現實。 ” 01 教育,首先是人學 很多人對蘇霍姆林斯基的了解就停留于這個名字,或者說看見過學校墻上貼的他的一兩句名言。我們應該深入的了解這位了不起的教育家,這里,我想著重給大家介紹蘇霍姆林斯基的幾個觀點。 第一,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請讀蘇霍姆林斯基這段話: 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歡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什么叫“學生立場”?什么叫“兒童視角”?這就是。當老師容易嗎?不容易——得人格高尚,學識淵博,素養全面……多難。但是又很容易,為什么?常常想兩個問題:第一,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假如是我的孩子。經常想想這兩點,沒有當不好老師的。 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一本書,《育人三部曲》,包括了蘇霍姆林斯基三本著作,第一本叫做《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寫小學教育;第二本書叫《公民的誕生》,談中學教育;第三本書叫《給兒子的信》,說的是青年教育。 書中,他說: 我總想跟孩子們待在一塊,跟他們同歡樂共患難,親密無間,這種親昵感乃是教育者創造性勞動中的一大幸福。我曾時時試圖參與某個兒童集體的生活,同孩子們一起勞動或者去家鄉去各地遠足,參觀旅游,幫助他們享受到一些不可多得的歡樂,而缺少這種歡樂,就難以想象有完滿的教育。 請問,我們作為中國的教育者,現在有沒有這樣的“親昵感”?孩子們有沒有這樣“不可多得的歡樂”?我們的校園有沒有這樣“完滿的教育”?所以我說,我們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書中讀到中國。 如果有人問你,什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我想大家也許想到“理念”“觀念”“模式”“課程開發”“世界胸襟”“國際眼光”……但蘇霍姆林斯基怎么說?“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 有一位波蘭學者參觀了帕夫雷什中學后,這樣寫道: 我在這個學校發現一個秘密,無論什么時候,只要蘇霍姆林斯基出現在校園的任何一個地方,總會有一群孩子圍上前去,而這個時候,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臉上就會呈現出只有孩子才有的那么純真的笑臉。這就是校長的本色。 這是我讀過的《帕夫雷什中學》,不只讀過多少遍了。書中這一段話,我一定要分享給大家: 少年們夏天想進行‘水上旅行’,想乘船經過水庫駛入大河,然后登上某個‘無人煙’的小島子……可是我們沒有船,于是我從新學年一開始就攢錢,到了春天,我就從漁民那里買來了兩條船,家長們又買了一條船,于是我們的小船隊便出發了。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例來炫耀自己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于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孩子們的心思,校長知道了,他記在心里了,他開始攢錢,用一年時間,自己攢錢給孩子買了兩條船,還差一條船怎么辦,家里買了一條船,“于是我們的小船隊便出航了”,想象一個畫面,一個校長帶著孩子去探險。多美,多浪漫! 80年代我剛工作的那些年,我搞了很多活動,帶學生去爬山探險,去河邊宿營,卻被指責,被批評,還受過處分。我在郁悶的時候,我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段話,心靈被照亮了。 所以,只有當師生彼此相融,彼此聽到自己的心跳,能感受對方的脈搏時,教育才真正發生。 第二,“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希望我們老師把閱讀當做第一精神需要,一個孩子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要尋求補課,而是增加相關的閱讀。 第三,“教育——這首先是人學。”這個觀點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 我認為,如果要跟老師們講蘇霍姆林斯基的精髓,就先講這句話。這句話也可以說是打開蘇霍姆林斯基思想寶庫的一把鑰匙。 在蘇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蘇聯流行的說法是,當今是“科技時代”“數學時代”“電子世紀”“核子世紀”;而蘇霍姆林斯基則旗幟鮮明地提出,不對,當今首先是“人的時代”“人的世紀”,他進而預言,21世紀將是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世紀。 現在,大家都在大聲疾呼,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互聯網+”時代了……不對,當今時代的本質還是“人的時代”。 蘇霍姆林斯基的“人學”包含著他的一個重要判斷:“人是教育的最高價值。”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是,讓每一個從他身邊走出去的人都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在這里,“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人的“幸福”不是一時的,是一生的。 舉個例子。我在《帕夫雷什中學》這本書里邊讀到一段畢業致辭。他們學校的畢業致辭不是校長致,是由學生選出的學校最受尊敬的老師作畢業致辭,那年是1964年,作畢業致辭的是一位快退休的女化學老師。這位老師充滿深情地給即將畢業的學生致辭—— 我親愛的孩子們!今天,你們要和母校告別了,而我們教師今天也更上一層樓。我們每個教師一生中能登上的這種樓層并不那么多,也許能上三十至五十層。對我來講,今晚就意味著登到第三十二層樓了。 你們雖然將離校走向生活,但永遠都會留在我們心中。你們要知道,我們終生都會因為聽到你們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句好評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同時也要知道,也會因為聽到關于你們任何一個人的不愉快的消息而使我們傷心。 要記住,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度過一生,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貢獻:留下穩立于花崗巖基石上的、高墻聳立的樓房,留下郁郁蔥蔥的茂密林木和碩果累累的蘋果園。 你們也將生兒育女,將在他們身上重現你們自己。要把人類創造的純潔道德、美和智慧都傳給你們的子女。 小伙子們,要把姑娘當作未來的母親尊重,對愛情要忠貞不渝,要永遠記住,愛――就是給你所愛的人以幸福。姑娘們,要高度珍惜女性的自豪。 當你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上學時,我們教師中許多人還將在學校工作。要知道我們將在你們的孩子身上看到你們優良品格的反映。但愿這種反映將是純潔無暇的。 這就是散發著人性芬芳的教育!一句大道理都沒有,一句口號都沒有,就是充滿人情味的叮嚀,如同父母牽掛著自己即將遠行的兒女。 第四,“人的充分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和未來。 接下來我講的這個故事,老師們一定會有共鳴的。這是我在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讀到的。 米哈依爾是成績很差,尤其作文很糟糕的學生。他的老師彼得洛夫娜非常頭疼,提起他就很頭疼,同事安慰她:“不要為這個孩子生氣!不值得。”可彼得羅夫娜怎么可能不生氣呢?米哈依爾不光是成績不好,還調皮搗蛋,經常把彼得洛夫娜氣得發抖。 到八年級的時候,母親來到學校,請求學生讓孩子回家,不讀書了。這時候所有同事都向彼得洛夫娜表示祝賀:“你終于解放了,不再受米哈依爾的折磨了!”幾年以后,彼得洛夫娜電視機壞了,她給電視維修部打電話,請求派一位修理工來修理,她還特別囑咐一定要派一位技術一流的師傅。對方說,請放心,我們這里正好有一名手藝高超的師傅。后來,電視維修工來了,正是米哈依爾! 可以想象,在米哈依爾修理電視機的兩個小時里,彼得羅夫娜是多么地感慨而又不好意思,她心里非常難受。臨別時,羞愧得臉上發燒的彼得羅夫娜特意多給了米哈爾伊三盧布表示歉意。可米哈依爾說:“老師,別這樣!其實我很喜歡聽您的課,就是不會寫作文。但我雖然不會寫作文,可是我會修電視。您教會了我正確地生活。您的課會一輩子留在我心里的。” 米哈依爾走了之后,彼得洛夫娜哭了。她這樣反思道:“在我們認為得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里,還蘊藏著天才呢……不,這不僅僅是蘊藏著一個巧匠的天才,而是蘊藏著我們沒有看到的大寫的‘人’。是的,親愛的同事們,我們沒有在學生身上看到大寫的‘人’,我們的主要過失就在這里……” 這不就是今天的中國教育嗎? 大家再來看看蘇霍姆林斯基怎么說的: 共產主義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個人(毫無例外地是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現他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勞動的源泉,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見、理解和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人類自豪感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勝的戰士……人的充分的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 ……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說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根本沒有表現自己。 這段話的意思是,教育就是讓人自豪,而不是讓人自卑。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身上獨一無二的閃光點,為自己自豪。而我們現在教育是自卑教育,父母經常數落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總是不如隔壁家孩子,讓每個孩子看不起自己。 而我們現在正是“讓上課和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孩子們除了考試就沒有別的。但居然還有人為這樣的教育辯護,說什么“考試能力也是素質”,真是不可思議!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誡教育者: 請記住,不是你所有的學生都會成為工程師、醫生、科學家和藝術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為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假如學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項教育任務的話,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養人,培養丈夫、妻子、母親、父親,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養未來的工程師或醫生。 此外,他還主張以教師的熱情點燃孩子的求知火花,杜絕死記硬背,煥發孩子們的智力自尊;主張“沒有懲罰的教育”,全力保護孩子的自尊。 現在不少老師理直氣壯主張“體罰”,這幾乎成了至少網上的“主流民意”了。可我們想過沒有?當你的學校有老師體罰學生的時候,我們老師都站在一邊一樣冷漠地旁觀,沒有人同情過這個犯了錯誤而被體罰的孩子。 我還一直想寫一篇文章,題目叫《蘇霍姆林斯基來中國》,我想象他來中國看到現在的一些教育現象會怎樣想?他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中有這幾段話: 校長要為豐富教師的精神生活創造環境和條件,使他不要白白地耗費精力和寶貴的時間,去做那些瑣碎無用和妨礙他的創造性努力的事。 這里的問題首先在于如何保證教師自由支配的時間,它對于不斷豐富教師的精神世界,像空氣對于人的健康一樣必不可少。教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這對于學校是真正的威脅。 我校全體教師都遵循這樣一條規定:教師不寫任何總結和工作匯報。除了教育工作計劃和課時計劃,他無需你定其他任何計劃。 校長、局長們想想,平時是不是有太多的時候讓老師們“白白地耗費精力和寶貴的時間,去做那些瑣碎無用和妨礙他的創造性努力的事”?“教師沒有自由支配時間,這對于學校是真正的威脅。”不要讓老師寫各種假話連篇的應付性文章,要給老師讀書的時間,反思的時間,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忠告。 蘇霍姆林斯基所批評的,正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在今天某些學校,經常都在莊嚴地發生著。為什么我們讀蘇霍姆林斯基讀的那么親切?因為他就在寫我們。 02 呼喚校園的學生立場和兒童視角 今年10月2日,我去了帕夫雷什中學,那天正好是孩子們在過“面包節”,所以孩子們都穿戴得格外漂亮。蘇霍姆林斯基為學校的孩子創立了很多節日,除了“面包節”,還有“云雀節”“詩歌節”“母親節”“女孩節”“蘋果節”“莊家節”……那天一群孩子非常可愛,天真爛漫地給我們演出。中間是一個小姑娘扮演秋姑娘,載歌載舞,孩子們在表現豐收的景象。 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非常樸素、寧靜。沒有一個標語,沒有一個口號。我以為校門上至少應該寫上“培養走向世界的現代烏克蘭人”“以人為本”“為了一切孩子”“讓孩子站在正中央”之類的口號,結果沒有,我很失望。一點沒有“文化打造”的痕跡。 然而這些口號的含義都融入了他們的校園生活,整個校園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這是一個過道,是蘇霍姆林斯基每天迎接孩子的地方。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種的樹,已經長成參天大樹,聳入云天。 蘇霍姆林斯基當年和孩子們一起建的一個溫室苗圃,現在還在用,一點都沒變。他們的果園也是當年蘇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一起建成的。這個校園是一座果園,是一片森林。我們在會議室里和校長座談,校長說,你們吃的葡萄、蘋果、核桃就是當年蘇霍姆林斯基果園里邊采摘的。吃著半個世紀前蘇霍姆林斯基所建果園的果實,那種感覺太好了。 在校園里邊還有這樣的童話場景。我剛才說沒有“打造”其實也不準確,也有打造的。這就是校園里的蘇霍姆林斯基童話景觀。蘇霍姆林斯基生前給孩子們寫了很多童話,有些童話編入了教材。孩子們上課讀老校長寫的童話,下了課便到這里的“童話情景”來體驗。我在校園種了兩棵玫瑰。 在他們學校一切是原生態的,土是土泥是泥的,你們看這里的幾個大樹以及大樹下的泥土,泥土的地面還長著青草和苔蘚。可如果在中國的學校,這種地方會全給澆成水泥地,然后用鐵柵欄圍把大樹給圍起來。 回來以后,我重讀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發現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對校園及環境的描繪,現在幾乎可以一字不改地作為今天帕夫雷什中校園的解說詞。這美麗的校園一點兒都沒變。要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用22年的時間把這個學校創辦成了世界級的世界級的實驗學校,被公認為“世界基礎教育四大名校”——美國的道爾頓,英國的伊頓和夏山,再加上帕夫雷什中學。可是,帕夫雷什中學的模樣居然幾十年如一日。 如果帕夫雷什中學放在中國,它會怎么樣呢?或者說,我們會怎樣毀掉這個學校呢?他的校門外將掛無數牌子,“國家級示范學校”“全國園林學校”“市民信得過的優質學校”“北京師范大學什么什么課題基地學校”“烏克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勞動教育示范基地”“百千萬人才培養基地”等等;還會有很多領導題詞和領導關懷的照片,琳瑯滿目的;校園里會有很多醒目的口號……如果這樣,帕夫雷什中學就被毀了。 我發自內心地呼喚中國的帕夫雷什中學,不是要把中國的學校辦成烏克蘭的學校,我呼喚中國的帕夫雷什中學,就是呼喚校園的學生立場和兒童視角。 我呼喚樸素、寧靜的中國教育,就是呼喚教育回到常識,回到起點,回到教育本來的樣子——用時髦的話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什么“初心”?孩子的幸福。什么“使命”?孩子的成長。 我呼喚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呼喚中國的每一個教師、每一個校長、每一個局長,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當教師、當校長、當局長。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教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對于學校是真正的威脅-娛樂城獎金】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