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一出《紅馬甲》,還記得那些年股票的瘋狂嗎:娛樂城現金博弈

時間:2023-11-23 06:54:48 作者:娛樂城現金博弈 熱度:娛樂城現金博弈
娛樂城現金博弈描述::原標題:演一出《紅馬甲》,還記得那些年股票的瘋狂嗎 演一出《紅馬甲》,還記得那些年股票的瘋狂嗎 1992年,北京前門地區的第一家股票營業廳在珠市口揭幕迎賓。“眼鏡兒”在發小兒“大狗”的鼓動下,決定殺入股市,以圖改變命運。“大狗”堂姐的男朋友“葫蘆”,是股票營業廳的負責人,他們共同集資,使用同一個賬戶進行買賣……從此,人物命運隨著中國證券金融市場的發展而改變,富貴與潦倒,眾星捧月與鋃鐺入獄,都在一瞬間,如股票指數一般變幻莫測。 這是原創金融黑色喜劇《紅馬甲》中講述的故事,眼鏡兒、大狗、葫蘆都是虛構的人物,但自從有了股票,很多人的命運由此改變,卻又是真真兒的。 “紅馬甲”指的是證券交易所內的證券交易員,因為穿著紅色背心而得名。上世紀80年代末,股票進入中國,早期并沒有遠程自助交易,所有指令都需要由交易員來操作。所以,“紅馬甲”在股民眼中,是一個讓人血壓不穩的職業。 關于股票的文藝作品,此前最著名的可能要數1994年上映的電影《股瘋》,同樣是小人物想要靠股市改變生活,結果讓自己和身邊人都陷入瘋狂的故事。在金錢面前,人很難保持清醒。 《紅馬甲》導演唐燁,曾執導《洋麻將》《甲子園》等話劇,她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時說,一直想表現中國這三四十年的變化,選取了股票為載體。“隨著股票進入中國,后來又有了風險更高的期貨,似乎每個人身邊突然都有一夜暴富的人,人們對金錢的認識慢慢發生了變化。”唐燁說,“那時候開玩笑,刮一陣風吹下來幾塊瓦,砸到10個人里有9個都是經理。人人都想經商,人人都想致富。” 相比上海有著從近代開始的金融基因,北京起步晚,但對一個講究“有里有面兒”的古都來說,帶來的沖擊也更大,原本對錢不在乎的人也紛紛被卷入其中。在《紅馬甲》中,開報刊亭的“三爺”,本是個看淡人生、滿口哲理的北京大爺,最后竟因炒墓地失敗而死。在股票營業廳門口賣冰棍的李姐,借著往大戶室送冰棍的機會,一來二去學了一些東西,終成炒股大戶;不僅如此,曾經連開口吆喝都不會的她,后來幫人賣墓地還主動要求“留點兒縫兒”(留點利潤)。 雖然是一部金融題材的話劇,有意思的是,《紅馬甲》的出場人物中,懂股票的一共只有兩個人——“眼鏡兒”和“葫蘆”。如果沒有夾雜利益,他們也許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我們花了5年時間修改劇本,其間走訪了很多從業人員,聽了很多故事。很多戲中人物都有原型,還表現了當年的‘327國債事件’。”唐燁說,“但我們的戲不是要給觀眾講金融專業課,講的還是人和情,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人越來越瘋狂,友情、愛情都毀滅了。” 《紅馬甲》是唐燁“城東三部曲”的第一部,作為“戲劇東城·第三屆全國話劇展演季”的開幕大戲,11月13日在首都劇場首演。 該劇的另一個定位是京味兒話劇。唐燁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全都在北京,甚至就集中在東城的那一塊方圓幾公里的地方,中戲畢業后到人藝工作,還是沒離開,“聊北京人、說胡同事兒,我責無旁貸”。 唐燁覺得,現在一說京味兒戲,好像就是《茶館》《龍須溝》,“其實我們應該更關注現代人的生活。我在2017年做了《北京鄰居》,反響也不錯”。 什么是京味兒戲?老舍說過,最重要的標志是語言。為此,《紅馬甲》劇組專門走訪了前門地區的老居民,最大程度還原上世紀90年代的語言表達。在戲里有大量的北京土話,俏皮話和歇后語,比如“耳挖勺炒芝麻——小鼓搗它也出油”“有面沒雞子兒做不了槽子糕”…… 舞臺上的幾小時,戲中人已經過完了大半生。幾十年過去了,股票依然起起落落,但總是于午后日落前趨于平靜,等待著明天再一次反反復復。不僅后人,甚至連親歷者可能都要問:舞臺上演繹的這些故事,真的發生過嗎?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陳海峰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演一出《紅馬甲》,還記得那些年股票的瘋狂嗎-娛樂城現金博弈】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