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央視《主持人大賽》為什么這么火?:娛樂城老虎機

時間:2023-11-28 23:20:24 作者:娛樂城老虎機 熱度:娛樂城老虎機
娛樂城老虎機描述::原標題:這屆央視《主持人大賽》為什么這么火?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下文簡稱《主持人大賽》)在互聯網上火了起來。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畢竟這是一檔沒有流量明星,且類型非常小眾的主持人競技綜藝。 《主持人大賽》海報 《主持人大賽》是央視的老牌節目了,1988年就舉辦了第一屆,之后分別于1995、2000、2004、2007、2011舉行了第二屆至第六屆。2019年的《主持人大賽》是第七屆,也是時隔8年后的回歸。多年來,《主持人大賽》持續為央視及各大衛視輸送了一批優秀人才,鞠萍、張澤群、王志、曹可凡、劉芳菲、撒貝寧、陳偉鴻、胡蝶等優秀的主持人均是從這個節目中出來的。只是,此前的《主持人大賽》都不像這一屆如此火爆——不僅收視率極佳,在互聯網上也贏得大批年輕人的擁躉。 《主持人大賽》緣何火爆?其能選出我們這個時代所需的主持人嗎? “比賽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 《主持人大賽》的賽制簡潔明快,一點拖泥帶水都沒有。每期節目12位參賽選手,分為“新聞”和“文藝”兩大類別,在第一階段比賽中,前五場比賽每場共有6名選手晉級,淘汰率50%。 比賽分為3分鐘自我展示+90秒的即興考核,結束后由專業評委和大眾評委的分數綜合算出,兩組的前3名可以晉級。也就是說,每輪四五六號位出場的選手,都是比賽的賽點,他們將直接決定著,下一個被淘汰的選手是誰。 3分鐘自我展示,是提前準備的,選手可以利用多媒體和道具。但自我展示結束后,立即進入即興考核,選手隨機抽題,抽到題后立即進入90秒倒計時,基本是無縫對接了。 節目賽制 90秒即興發揮結束后,評委開始打分,與此同時,董卿和康輝或許會點評幾句。專家評分立即就出來了,并實名顯示在大屏幕上,哪個專家打多少分一目了然。專家評委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算出平均分,最后得分是專家平均評分×60%+大眾平均評分×40%。成績公布后,下一個選手馬上進場比賽。 董卿、康輝擔任點評嘉賓 專業評審的打分直接公布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以第三期為例,大概95分鐘,開頭評委和賽制介紹僅用3分鐘,片尾的總結就1分鐘,12位選手,平均每個人只占用了7.5分鐘的時間,而這7.5分鐘里,包括3分鐘自我展示、1分半的即興,還有點評和打分。 所以有觀眾點評說,“這是史上節奏最快的中國比賽節目,不存在之一。”觀眾已經受夠了太多競技類綜藝啰里啰嗦講故事,以及結果公布前花式生硬的廣告插入。央視做節目還是保持著極高的專業度和社會屬性,賽制干凈利落、廣告點到為止、評委惜字如金、結果即時公布,就像專業評審敬一丹說:“我以為比賽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 節目好看并不僅僅是因為賽制,也在于這些選手一個個都是大神級別的人物,比賽過程就像“神仙打架”。能夠進入全國60強的,基本功肯定都足夠扎實,比賽階段非常考驗人的,在于90秒的即時考核。大屏幕上有1-6個選題,選手隨機抽選,新聞類一般是一張最近的新聞圖片和簡單介紹,文藝類一般就一個主題,要求選手在90秒的時間內完成相關評述。這一環節有點像是公務員面試,不僅要言語流暢、邏輯通順地答滿90秒鐘,還得確保快速抓取信息、緊扣主題,有內容、有深度、有升華。這對于主持人的積累、臨場發揮能力、心理素質都是很大的挑戰。令人欽佩的是,每一個選手都是出口成章,雖然評述水平有高低,但一點都不磕磕絆絆。這非常難能可貴。 上圖為新聞類即時考題,下圖為文藝類即時考題 除此,央視的“鐵三角”撒貝寧、董卿、康輝,也是節目的一大看點。畢竟難得有節目能夠將他們仨聚在一塊。撒貝寧曾是第三屆主持人大賽的冠軍,他的控場能力一流,該嚴肅時嚴肅,該深刻時有內容,該拋梗時每一個梗都能響,為一檔整體偏專業和嚴肅的節目增添了輕快的氛圍。董卿和康輝內行看門道,寥寥數語一針見血,門外漢也受益匪淺。 撒貝寧給節目帶去了一點輕松 新聞主播的“去個性化”與“個性化” 《主持人大賽》第一期驚艷,但第二、三期看下來,不少人便覺得略微疲勞。主要還在于90秒即時考核的考題,太過于模式化了。文藝類考題,就是三個關鍵詞,“家鄉”“傳統節日”“晚會主持”。比如考題里有家鄉的歌聲、家鄉的節日、家鄉的美食、家鄉的親人等;提到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新聞類考題,主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展開。 文藝類即興考核的關鍵詞是“家鄉” 因為考題的同質化,導致了90秒評述的風格也過一致化了,都是宏大的主題、頌揚式的表達、正能量的內涵。主持人水平高一些,表達會有一些亮點,如果主持人緊張或者剛好對選題比較陌生,就只能滾轱轆式地說一些空大的、概念化的、正確的話,略微乏味,個性化不足。 這么說,并不是說這樣的選人標準錯了,而是說,太單一了。雖說劃分為新聞類和文藝類,但本質上還是以新聞主播的標準來選拔主持人。 新聞主播的職責,就是播新聞,他們通過形象、聲音和各種非語言符號傳播信息、串聯節目、表達觀點。對于一個新聞主播來說,除了良好的形象外,最重要的是,良好的語言形象。比如你得口齒伶俐、字正腔圓、呼吸無聲、感而不入、語尾不墜,聲音的高低、輕重、長短、快慢、停頓等與節目內容一致,從而保證新聞明晰、規整、流暢、迅捷地抵達受眾。《主持人大賽》非常注重選手的聲音的輕重、節奏等。 董卿給選手提建議 不要把播新聞看做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好像念稿子誰都會。現在很多新聞APP都有機器人朗讀新聞的功能,大家可以隨意點開一個試試,機器朗讀的新聞毫無波瀾和感情,干癟無趣,就像節目中一名選手說的,“她(人工智能)缺少的就是語言的交流、情感的交流”。 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新聞主播的職責就不僅僅是播新聞了,而是朝著采、編、播于一身的綜合方向發展,一專多能的復合人才將是大勢所趨,就比如主播在連線采訪時,得發揮自如、得心應手,在對一些重大事件的即時點評要有敏捷的思維、淵博的知識、獨到的見解。新聞主播不僅得會“播新聞”,還得會“說新聞”“評新聞”,比如像《新聞1+1》中的白巖松。這也是90秒即時考核的目的。 隨之而來的一個爭議性問題是,一個新聞主播到底是要凸顯個性,還是隱藏個性?主播的角色是要突出,還是應該淡化? 業界的普遍看法是,新聞主播應該冷靜、客觀、準確、迅捷、密集地傳播有價值的信息,他必須是去個性化的,不能將個人的情感和意志代入到新聞當中,這才符合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像我國播音學泰斗張頌先生就認為,“真正的新聞節目,以發布法令、政令、公布文件、文告,傳遞信息、資訊,傳播事件、情況為己任,而不以‘取媚于人、取悅于人’吸引受眾,更不應該以‘招歡買笑、矯情邀寵’進行交易。否則,新聞就會變成任人玩弄、改頭換面的稗史野文,只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了。” 現在看來,這也不是說新聞主播不能有個性特征,畢竟哪怕是新聞類節目,定位也各不相同,有的偏嚴肅,有的更鮮活,這對于主持人的個性要求也不同,前者要求主持人嚴肅莊重,后者的主持人也不妨以更活潑的形式客觀地播報新聞。只是即便是后者,主持人的個性總體是隱藏在新聞背后,就比如朱廣權播新聞,偶爾一些生活類新聞時,他才說上一兩個段子,但每一回他坐在主播臺前,都是西裝革履、正襟危坐。 在播報一些生活類新聞時,朱廣權會說上一兩句段子 從這個角度看,《主持人大賽》比較單一、去個性化的考題,是適合用來選拔新聞主播的。新聞主播是在“去個性化”的前提下,適當地進行“個性化”傳播。 文藝類主持人應提倡“個性化” 現在的問題是,節目冠以《主持人大賽》之名,也專門辟開了一個文藝類類別,但節目對文藝類的考核方式,坦白講,已經無法適應時下觀眾的審美需求了。 什么是文藝類主持?它涵蓋的面就非常廣泛了,新聞類主持以外的,都可以囊括到這個大概念里。董卿主持的《朗讀者》《故事里的中國》是文藝類節目,撒貝寧主持的《了不起的挑戰》《開講啦》是文藝類節目,何炅主持的《快樂大本營》《拜托了冰箱》也是文藝類節目。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不那么嚴謹地將文藝類主持替換為“綜藝主持人”。 但《主持人大賽》對文藝類主持人的選拔標準,卻依舊停留在《曲苑雜壇》《綜藝大觀》《同一首歌》的范式里,主持人的身份更像是“報幕員”和“串講人”,主持人的角色比較程式化,自由發揮的空間有限。所以二十年前,文藝類主持人跟新聞類主持人雖有很大的差別,但并非涇渭分明,主持人都得會以字正腔圓的口吻升華主題。 而就前三期文藝類選手來看,除了龔凡在3分鐘自我展示時間里以“計算機和詩詞”這樣比較新穎的內容為主題外(龔凡也拿到了本場文藝類的第一名),大部分文藝類選手的自我展示都緊扣“發揚傳統”“正能量”這樣的主題。并不是說這樣不好,而是說,差異化、多樣化會更好——因為這也是時下綜藝節目的特征。 選手龔凡 董卿評價龔凡是“非典型性主持人”,但這種“非典型”恰恰才是現在市場最需要的 這幾年來,綜藝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13年湖南衛視播出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兒》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在《爸爸去哪兒》以前,綜藝節目大多是棚內拍攝,主持人是節目流程關鍵的引導者,是節目的核心。就比如《幸運52》中的李詠,或《開心辭典》里的王小丫,主持人與節目密不可分,節目走紅的同時,主持人也會被觀眾深深記住。 《爸爸去哪兒》是戶外真人秀,李銳雖然依舊承擔著主持人的功能,引導著節目流程,但他的身份不是“主持人”,而是叫做“村長”,主持人與嘉賓一同是真人秀中的一部分,主持人也參與著“非角色表演”。相較于主持人,更能給觀眾記住的是參與這個“秀”的“真人”,誰的人設更突出更討喜,觀眾印象就最深刻。 《爸爸去哪兒》,李銳的角色是“代理村長” 《爸爸去哪兒》仍舊有主持人的一席之地,但到了《奔跑吧》《極限挑戰》《花兒與少年》《中餐廳》等真人秀中,主持人的角色直接取消掉了,由參與的明星來承擔著主持的功能(就是所謂的主MC)。 哪怕是一些棚內錄制的節目,因為對“真人秀”元素的強調和對“劇情化”的推崇,主持人的角色也在不斷淡化。以在播的幾檔節目為例,《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伊一是演員李立群的輔助;《演員請就位》,演員沙溢當主持人;《跨界歌王4》,請劉濤當主持人;《演技派》,沒有主持人。 《巔峰對決》中,由李立群擔任對決召集人 而另外一些仍舊以主持人為核心的節目,比如訪談類節目,主持人也多不是科班出身,比如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許知遠的《十三邀》。 總之,在真人秀時代,雖然節目一定有人在承擔著主持功能,但很多時候,這個功能不需要由專業主持人來做了,演員、歌手、綜藝咖都可以履行,甚至效果不比專業主持人差。綜藝節目的形態變了,對主持人的要求也變了。可如果專業院校對綜藝主持人的培養和選拔,依舊是以央視大型晚會主持人為唯一標準,那么,文藝類主持人的就業面向就會越來越窄,供他們發光發熱的機會非常有限。 這就是《主持人大賽》做得還不夠好的地方。去個性化適合于新聞主播,卻恰恰不適合于綜藝主持,相反,在人人都可以當主持人的年代,主持人除了更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外,他還得有個性、有內涵、有態度。就像主持人華少在一篇《主持人還有將來嗎?》的文章里說的,“如今,我們的社會不再只是被一種聲音所‘統治’,我們現在有了更多空間的表達自由,特別是社交媒體讓更多人擁有了言說的快感,多數人越來越有自己的態度,但是為什么我們很多主持人依然只是一臺說話的機器……有態度,有自己的價值觀,才是主持人的幸存技能。” 這不是要求每一個綜藝主持人像何炅、撒貝寧那樣全能,無論是嚴肅的場合還是娛樂的場合,表現總是恰如其分,一點都不違和。但對于綜藝主持人來說,每個人都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個性確定自己的大致方向,或外放或內斂,并在各自的方向上精進。外放的,就得放得下身段,鍛煉自己在各種開放環境中的應變能力,既游刃有余,又得有一定的綜藝感;內斂的,亟需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人文素養。當前《主持人大賽》對文藝類主持人的考核,除了晚會主持人標準,還應該有這兩個面向。 在媒介變革時代,任何媒介從業人員都有一種不安全感。主持人也不例外,很多主持人面臨著轉型的危機,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樣的危機感短時間內不會消失。但也不必悲觀,可以篤定的是,無論怎么變化,主持人這一職業都不會消亡。表面上看人人都可以當主持人,但再有綜藝感的演員或歌手,都難以坐上新聞主播臺;而雖然真人秀時代綜藝咖頗受歡迎,但跟純粹綜藝咖相比,有綜藝感的主持人更為搶手,畢竟節目可以沒有“主持人”,但任何節目都要有人承擔隱形的“主持功能”。所以何炅一年到頭幾乎無休地接節目,撒貝寧也更頻繁地出現在一些真人秀中。 白巖松曾經說過:“當全民皆記者時,記者的價值才更高,就像每一個人都開始做飯了,都開始追尋‘舌尖上的中國’的時候,大廚的身價才是最高的。”對于主持人,也同樣如此。《主持人大賽》其實就是一次“大廚”競技。來的都是大廚,希望考核的“廚藝”再豐富多樣一些。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這屆央視《主持人大賽》為什么這么火?-娛樂城老虎機】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