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俊和他所獲得的獎勵:娛樂城現場遊戲

時間:2023-12-22 16:38:50 作者:娛樂城現場遊戲 熱度:娛樂城現場遊戲
娛樂城現場遊戲描述::原標題:吳文俊和他所獲得的獎勵 吳文俊教授的數學生涯是一部不停地發現新問題、創建新領域、創立新方法的奮斗歷程,更是一部不斷探索、不斷成功、不斷獲獎的光輝歷程。提到他,我們就想到一系列熠熠生輝的獎項,這些獎項飽含了吳先生的智慧結晶,讓我們看到他堅韌不拔的探索鉆研精神,也滿載了人民對一位杰出數學家的敬佩和愛戴之情。 不惑年首捧大獎 1956 年度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設立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的動議,源于1954 年。這年6 月12 日,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以副院長竺可楨為主席的中國科學院科學獎勵條例起草委員會,負責《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暫行條例》的起草。1955 年8 月31 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發國務院令,正式頒布《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暫行條例》,9 月22 日中國科學院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獎金委員會暫行組織規程》及委員會組成人員,郭沫若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李四光、梁希、黃松齡,另有35 名委員。經反復權衡,第一次科學獎金未包括哲學社會科學。 1957 年1 月24 日自然科學獎頒發,一等獎3 項,二等獎5 項,三等獎26 項。吳文俊的工作“示性類與示嵌類的研究”、華羅庚的“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和錢學森的“工程控制論” 一同獲得一等獎。同他的工作一樣,當時的吳文俊并不被人們熟知,其實他的獲獎工作可一直追溯到1947 年法國留學時期。 1947 年年底吳文俊抵達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跟隨埃瑞斯曼(C. Ehresmann,1905—1979)學習,很快就通過示性類證明了4k 維球沒有近復結構,并給出了4 維實流形存在近復結構的充要條件,在拓撲學界引起不小的震動。1949 年秋到1951 年夏吳文俊應嘉當(H. Cartan,1904—2008)之邀在巴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做訪問研究,明確給出了示性類的數學內涵并將其命名,論證了陳示性類的基本重要性,引入了吳示性類,并給出用吳示性類表示施蒂費爾—惠特尼示性類的公式。 吳示性類的建立使得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并可計算,使示性類比以前更易于理解、適用范圍更廣,為拓撲學的應用開辟了新的局面。 1951 年7 月吳文俊回國,同年12 月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此后的五年(1953—1957)是吳文俊拓撲學研究的豐收期。吳文俊以極大的獨創精神致力于拓撲學中拓撲性而非同倫性的問題,引入了復合型示嵌類,在非同倫性組合不變量、嵌入問題、同痕問題等方面取得了成功,最終建立了示嵌類理論。 由于在示性類和示嵌類方面創造性的研究,吳文俊獲得了1956 年第一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57 年3 月科學院增選學部委員,不到38 歲的吳文俊成為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1958 年吳文俊被邀請到國際數學家大會做分組報告。接踵而至的榮譽并沒有使淡泊名利的吳文俊的數學研究和個人生活改變什么,他依然忘我地潛心于數學研究。 廿年后再度折桂 1979 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58 年到1976 年國內形勢風云變幻,基礎理論的研究工作也時停時行。即使這樣,默默耕耘的吳文俊在不斷變換的研究領域中仍能找到契合點,做出令人驚嘆的工作。 1958 年吳文俊被分到運籌學研究室,進入了一個陌生領域。善于啃硬骨頭的吳文俊并沒有因此停止數學研究,1959 年初發表了《關于博弈論基本定理的一個注記》,這是中國首次出現對策論的研究工作。同年在另一篇關于博弈論的文章中,吳文俊首先提及“田忌賽馬” 問題,指出了我國古代的對策論思想。他還對奇點理論進行研究,并很快取得了突破。1966 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吳文俊對集成電路的布線問題產生興趣,運用示嵌類理論,將問題歸結為簡單方程的計算問題。 吳文俊的拓撲研究也未中斷,很快提出了一個新的函子——I* 函子(后改為I*量度)。I* 量度的引入使拓撲學研究內容和技巧大為改觀,成為構造性代數拓撲學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 I* 量度也代表著吳文俊開始醞釀數學機械化的新領域。 1974 年吳文俊開始研究數學史,此后兩年多時間里,吳文俊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數學史研究。在考證和詮釋之外,他另辟蹊徑,著重審視數學的史實在數學發展歷程中的地位、作用、影響和貢獻,從而發現數學發展的線索和途徑,理解數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尋求數學的進步與客觀需求相適應的軌跡。 1975 年吳文俊開始為中國古代數學正名,大聲疾呼要珍惜中國傳統數學的機械化思想,并在后續的文章中,對這些觀點做了更為詳盡的闡述。而澄清東西方數學交流的歷史狀況成為他一直念念不忘的重要的研究方向,并成為“數學與天文絲路基金”的肇始。 1976 年10 月的中國迎來了新生,科學研究也迎來了春天。1979 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再度頒出,吳文俊又喜獲一等獎,這不僅是對他在浩劫中艱苦的研究環境下研究成果的一種認可,更是他不斷積累、不斷創新、從不言敗的精神的最好見證。 世界范圍廣揚名 1990 年度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 第三世界科學院(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TWAS)是在巴基斯坦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薩拉姆(A. Salam,1926—1996)教授的倡議下于1983 年11 月創建的,是一個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的國際科學組織,總部(秘書處)設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代表著第三世界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具有廣泛影響。1985 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首次設立科學獎,授予第三世界國家在科學領域中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的基礎科學獎分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及基礎醫學等五項。 1985 年度的第三屆世界科學院獎中的數學獎授予了我國著名數學家廖山濤。吳文俊是我國第二個榮獲該獎的數學家,他由于在下列方面的重要工作而獲得1990年度的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包括纖維叢的拓撲、上同調運算在內的代數拓撲和引起許多幾何應用的強浸入不變量以及影響巨大的計算機機器證明的數學基礎研究。同年,吳文俊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原創精神獲嘉獎 1993 年度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陳嘉庚數理科學獎是陳嘉庚科學獎的一個獎項,以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1874—1961)先生名字命名,前身為陳嘉庚獎。陳嘉庚科學獎共設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技術科學等五個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獲獎人數最多不超過三人,獎金三十萬元,同時授予獎章和證書,如無符合標準的項目,可以空缺。 陳嘉庚獎設立于1988 年,共組織了八次評獎,2000 年后陳嘉庚獎評獎工作因資金原因中斷。2003 年成立了新的“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以鼓勵原始創新為使命,旨在獎勵近幾年完成或近幾年被認定的原創性重大科學技術成就。新的陳嘉庚科學獎共六個獎項,相比之前多設置了信息科學獎。1993 年度陳嘉庚數理科學獎授予吳文俊教授。 20 世紀40 年代到60 年代之間,吳文俊在拓撲領域的原創性的工作引發了大量的后續研究,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從他的工作中受到啟發,或直接以其成果為起點,獲得了進一步的重要成果。 法國數學家托姆(R. Thom,1923—2002,1958 年菲爾茲獎得主)建立“配邊理論”時三次引用了吳文俊關于示性類的工作; 美國數學家米爾諾(J. Milnor,1931—,1966 年菲爾茲獎得主)解決“7 球問題”也用到吳文俊關于龐特里亞金示性類和惠特尼示性類的乘積定理的結果; 美國數學家斯梅爾(S. Smale,1930—,1966 年菲爾茲獎得主)在解決龐加萊猜想時也引用了吳文俊的示痕類工作; 英國數學家阿蒂亞(M. F. Atiyah,1929—,1966 年菲爾茲獎得主)也多次引用了吳文俊的工作,包括:吳多項式、吳關系、吳方法和吳公式等。 對于許多數學家來說,能在某一領域做出開創性的工作已屬不易,更不用提在多個領域開創新的局面,吳文俊不僅在多領域作出了奠基性或里程碑式的工作,更令人吃驚和敬佩的是,20 世紀70 年代他向數學機械化這一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領域進軍時已經年近花甲。吳文俊從幾何定理證明著手研究數學機械化思想及其方法,不僅將中國傳統數學發揚光大,也為國際自動推理的研究開辟了新的前景。 純粹應用兩手硬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由查濟民(1914—2007)先生及家族于1994 年在香港設立,“求是”之名是查先生根據浙江大學前身“求是書院”選取的。基金會主要目的是推動中國科技研究工作,獎勵在科技領域有成就的中國學者,同年頒發首度“杰出科學家獎”,1995 年增設并頒發“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首屆“杰出科學家獎”獲獎者即是吳文俊。此次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出席頒獎儀式,李鵬在會上發表講話并主持頒獎。頒獎會上陳省身教授介紹吳文俊教授的工作時說道: “近二十年來吳教授從事于‘機器證明’ 的研究,把電腦應用到純粹數學。他利用代數幾何,把方程式求解的問題,作了系統的研究。以此問題吳教授引進了許多獨特而創新的觀念。”“歷史上的許多大數學家,往往對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都有貢獻。吳教授保持了這個傳統。” 的確是這樣,吳文俊不僅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兩門功夫都十分過硬,就連他的性格和作風都與求是基金會的宗旨“求是”暗暗相合。 墻內開花墻外香 1997 年度自動推理杰出成就獎 埃爾布朗自動推理杰出成就獎(The Herbrand Award)是自動推理會議(CADE)1992 年為紀念法國數學家埃爾布朗(J. Herbrand,1908—1931)而設立的,主要獎勵在自動推理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第一次自動推理會議于1974 年在芝加哥附近的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召開,該會議原本每兩年舉行一次,從1996 年開始每年舉行,并頒出埃爾布朗自動推理杰出成就獎。在吳文俊之前,該獎共頒發三次,都授予了該領域的權威學者,分別是1992 年授予沃斯(L. Wos),1994 年授予布萊塞(W。Bledsoe,1921—1995,美國人工智能學會前主席),1996 年授予羅賓遜(J. Robinson,1930—,1985 年獲得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與美國數學會共同頒發的“里程碑獎”)。 現在流行的自動推理方法可分為三類:以埃爾布朗理論及解法為代表的邏輯方法; 以紐厄爾(A. Newell,1927—1992,1957 年獲圖靈獎)、西蒙(H. A. Simon,1916—2001,1975 年圖靈獎獲得者和197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 以塔斯基(A. Tarski,1902—1983)理論與吳方法為代表的代數方法。 經過多年努力,以吳文俊1986 年提出的吳-Ritt 零點分解定理為核心的構造性代數幾何理論已經成為機械化數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不僅在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方程組求解、微分幾何、理論物理、力學等領域得到成功應用,還成為機器人學、數控技術、幾何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視覺等高科技領域的有力工具。由他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數學機械化的理論和方法對整個數學的發展乃至科學的進步,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自動推理界對此有極高的評價。 布萊塞說“吳關于平面幾何定理自動證明的工作是第一流的,他獨自使中國在該領域進入國際領先地位”。沃斯指出“吳在自動推理領域的杰出貢獻是極為輝煌的,不可磨滅的,沒有一個數學領域像自動推理這樣從一個人那里得到這樣多的貢獻”。 科技界最高榮譽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與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一起并稱為國家科技獎勵,1999 年4 月28 日國務院第16 次常務會議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并于2000 年開始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 名。首屆國家最高科技技術獎無可非議地頒發給了吳文俊與袁隆平。 2001 年2 月19 日上午9 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隆重的頒獎大會,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自頒獎,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發表講話。 非常巧合的是,與吳文俊獲得第一個大獎—— 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時一樣,采訪的記者發現,在原有的資料中很難找出有關吳文俊的資料,這么簡單的報道顯然與他的學術成就不相稱。獲得多項大獎的吳文俊在公眾面前所表現的一直是他埋頭實干、不事張揚的科學家本色。 2001 年3 月29 日,“吳文俊先生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慶賀會暨數學機械化方法推廣應用報告會” 在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園區舉行。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領導及數學界院士等300 多人與會,共同慶賀吳先生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如此高的成就并沒有讓吳文俊停止向前的腳步,經過半年的醞釀和準備,他從所獲獎金中撥出部分資金成立了數學與天文絲路基金,用于鼓勵并資助年輕學者從事有關古代中國與亞洲各國數學與天文交流的研究。該基金初期資助六個項目,研究內容涉及中國傳統數學與朝鮮和日本以及阿拉伯數學的關系等。由于吳文俊院士在數學界的崇高地位和威望,他對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支持有著獨特的作用,他的一言一行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數學史研究。 終身成就獲美譽 第三屆邵逸夫數學獎 邵逸夫數學獎是邵逸夫獎(The Shaw Prize)的一個單項獎,邵逸夫獎是按照邵逸夫(1907—2014)先生的意愿于2002 年設立的,以表彰在科學研究或應用方面獲得突破性成果,并且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該獎在數學科學、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設有3 個獎項,每年頒獎一次,每項獎金100 萬美元。 ▲2006 年, 吳文俊與David Mumford 共同獲得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數學獎 邵逸夫數學獎在頒獎詞中寫到:吳文俊由于“對數學機械化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貢獻” 而榮獲2006 年度邵逸夫數學獎。數學機械化是我國數學家吳文俊在70 年代末開始倡導的一個研究領域,如今吳文俊已在該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榮譽。 在頒獎會上,數學家阿蒂亞評價到: “(曼福德和吳文俊)……在計算機與幾何間的鴻溝上架起了橋梁,實在是一項偉大的成就,他們是未來數學家一種新角色的楷模。” 面對成果,他十分謙遜,面對榮譽,他靜如止水,一如既往地徜徉在數學王國里,工作依然如年輕時一樣勤奮,生活依然像普通人一樣簡樸! 幾點思考 縱觀中國乃至世界,能將如此多重量級獎項囊括的寥寥無幾,沉甸甸的獎項對廣大的數學研究工作者是極大的激勵,更值得我們深思,也許可為數學研究工作者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1. 吳文俊在艱苦條件下刻苦鉆研的自強不息精神給我們以啟示。即使在“文革” 無書可讀無數學可研究的浩劫中,他仍然能找到研究領域并堅持數學研究直至獲得突破性進展,這不僅給我們樹立了一個絕好的榜樣,也解答了如何走出研究困境的問題。 2. 吳文俊在不同研究領域勇于創新的求真精神令人深思。在不斷變換的研究領域中,吳文俊硬是憑借著過人的敏銳判斷力,提出若干與眾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所觸及的每一個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這不僅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也解答了數學研究如何創新的問題。 3. 吳文俊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并舉的研究風格為我國數學指明了發展道路。世界上大多數著名數學家幾乎在兩個領域均有建樹,幾乎所有的數學重鎮和研究中心也都對這兩個領域同等重視,吳文俊也保持了這個傳統,他的成就橫跨這兩大領域,不僅體現了數學的大家風范,也解答了如今我國數學應該如何發展的問題。 4. 吳文俊著眼于中國、為了中國的研究宗旨體現了一位數學家的高風亮節,他對數學史的研究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吳文俊的數學機械化思想是受中國古代數學的啟發而來,他本人也多次在國際會議中報告中國數學與數學史的研究內容,這都是為了讓中國數學早一天強大起來,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數學的發展之中。這不僅解答了數學為了什么的問題,更體現了他作為華夏兒女的拳拳之心,對中國數學的殷切希望溢于言表。 吳文俊的數學成就已成為整個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座座豐碑,領導和指引著數學研究,也必將繼續領導和指引數學研究走向更偉大的輝煌! 吳文俊所獲獎勵和榮譽 1956 年獲國家首屆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示性類及示嵌類的研究 1957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 年應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愛丁堡)作45 分鐘報告(未能成行) 1978 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科學大會獎:示嵌類的理論與有關問題 1979 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機械化證明 1984 年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1986 年應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舊金山)作45 分鐘報告 1989 年國際符號與代數計算年會(ISSAC'89)邀請報告 1990 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 1992 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2 年任國家攀登計劃項目“機器證明及其應用”首席科學家 1993 年獲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1994 年獲香港求是基金會首屆“杰出科學家獎” 1995 年獲香港城市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996 年任國家攀登計劃項目“數學機械化及其應用”首席科學家 1997 年獲國際自動推理的最高獎:Herbrand 自動推理杰出成就獎 2000 年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 年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數學機械化》 2001 年獲北京大學杰出校友榮譽稱號 2002 年任第24 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大會主席 2002 年獲香港理工大學度“杰出中國訪問學人” 2005 年國際符號與代數計算年會(ISSAC'05)邀請報告 2006 年獲邵逸夫數學科學獎獎 2009 年獲西安交通大學最受崇敬校友榮譽稱號 2009 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杰出校友終生成就獎 2009 年獲全國僑界“十杰”榮譽稱號 2009 年獲系統科學最佳論文獎 2010 年國際永久編號第7683 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2010 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數學小叢書》 2019 年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本文摘編自《吳文俊全集·附卷:回憶與紀念》(李邦河, 高小山, 李文林主編. 北京:龍門書局, 2019.5)一書,略有刪減。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ISBN 978-7-5088-5548-6 責任編輯: 李 欣 趙彥超 本書內容包括吳文俊的生平、成就與獲得的獎勵的介紹, 陳省身、楊振寧、丘成桐、Jean-Pierre Bourguignon 等78 位吳文俊生前同事、學生以及家屬的回憶、紀念與緬懷的文章, 以及22 篇關于吳文俊的新聞報道. 這些文章全面介紹了吳文俊先生在拓撲學、數學機械化、中國古代數學史等方向取得的成就, 吳文俊先生的學術思想與治學態度,以及他的學術影響. “人民科學家”吳文俊的創新故事: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吳文俊和他所獲得的獎勵-娛樂城現場遊戲】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